1月21日,大公信用数据有限公司发布国内首份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黑名单”及“预警名单”,266家互联网金融平台被列入“黑名单”,676家被列入“预警名单”。其中包括陆金所等知名大型P2P平台,一时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不少业内人士对该份名单批评称缺乏依据、不够严谨和专业,甚至有P2P业内人士吐槽称大公信用的名单 “是无底线的炒作”。
关于大公信用这份信用名单,到底是不符合事实的哗众取宠?还是预示着P2P行业变革的前兆?
大公信用“黑名单”一石激起千层浪
1月21日,大公信用公布《大公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黑名单管理办法》、《大公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预警名单管理办法》,与此同时发布了国内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发布的首份“黑名单”及“预警名单”。
据大公信用介绍表示,其在对国内1395个网贷平台的评估筛选后,将其中的的266家网贷平台被列入“黑名单”,676家被列入“预警名单”,这意味着总共有942家网贷平台遭遇信用预警,也就是说,国内仅有30%左右的网贷平台是相对安全的。根据这两份名单显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四大主要地区的黑名单集中度占全国的65%,成风险重灾区。
如此惊世骇俗的信用名单一面世,便遭到了来自P2P业内强烈的质疑。
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发表声明,认为大公信用主要依据平台的信息披露度和披露规范度进行相关评价,进而设定网贷平台“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其可行性和准确性值得商榷。紧接着,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也要求大公信用对这份报告给予解释说明。
被列入“预警名单”的网贷平台人士更是对媒体公开表示,大公信用的名单 “没有调查依据”、“是无底线的炒作”。
这一切的指责并非无的放矢,据业内人士表示,大公信用的这两份信用名单都存在着不小的硬伤。首先,就是信息上的明显错误,引来了业内人士的吐槽。该份名单中,已有不少平台跑路,说明该份名单的信息更新上非常滞后。更离奇的是该份名单将总部设在上海的拍拍贷,划分到了陕西。如此硬伤,让这份名单的严谨性受到质疑。
其次,平安旗下的陆金所也被列入预警名单中,一下子使得业内对这份名单的公信力产生了广泛的质疑。据悉,除了陆金所外,被列入预警名单的还包括中国首家P2P平台拍拍贷。有网贷平台负责人吐槽,非常荣幸能和陆金所这样的大平台站到了一起,“一分钱没花就做了广告!”
针对业内广泛的质疑,大公评级董事长关建中于1月21日公开回应称,这份评级报告最终是由债权人和市场来决定,而不是债务人即上述P2P网贷公司使用。“我们做此事的初衷是希望给予投资者一份风险提示,网贷公司应该考虑如何将自身信息做得更公开透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如此底气,从何而来?
起底大公国际,对外神准对内宽松
大公信用数据有限公司隶属于大公国际信评估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拥有中国政府特许经营的全部评级资质。根据该公司网站资料显示,目前该公司在国内拥有34个分支机构,国际拥有2个分支机构,现有员工600名。
2011年,因成功提前“预测”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大公国际一举成名。据悉,在2011年8月3日,大公国际意外宣布将美国的本、外币国家信用等级从A+下调至A,展望为负面,提前对美债危机进行了警示。随后美国股市出现“雷曼式”暴跌,道指收盘重挫512点,跌幅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之最。两天之后,标普同样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这让提前“预测”成功的大公国际一下子走红国际市场。
此前,大公国际在对英国、法国、西班牙、希腊、冰岛等18个国家的评级中都显示了超乎寻常的预见性,均将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甩在了身后。
然而,与对外业务“神准”不同的是,其在对内业务上,却屡屡引发争议。同样是在2011年8月,大公国际给予了铁道部AAA的级信用评级,彼时距离“7·23”动车事故过去才半个月,这一下子引来了国内舆论的哗然。
这不是孤例,大公国际对央企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券特别偏爱。数据显示,大公国际曾在2010年到2011年一年不到的时间内,给出了156个“AAA”评级,其中包括不少央企及城投债。这导致其公信力,在国内普遍受到质疑。
与对城投债如此宽松截然相反的是,大公国际对国内的互联网金融表现的却是无比严厉的一面。
2014年8月29日,大公国际宣布首家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平台上线。根据其公布的互联网金融的评级结果显示,九成受评P2P平台获最低评级。据悉大公国际将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信用分为六级,分别是aaai、aai、ai、bbbi、bbi、bi (i代表互联网),其中bi级别占比高达90%。而偿债能力级别中Bi(最低级)占比高达93%。
根据大公国际董事长关建中解释称,评级不高反映了互联网金融的现状,根本原因是债务人的信息披露非常差,有的没有做信息披露,有的残缺不齐。而在2015年1月21日披露的两份“黑名单”中,大公信用同样认为,,被列入“预警名单”的平台和债项均不同程度存在着息披露不真实、不全面、债务偿还能力存在比较严重。
显然,在大公国际眼中,信息披露成为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硬伤。而针对此,业内企业则有着明显不同的看法。
P2P行业正站在变革的时间点上
来自业内人士的反馈多集中在大公信用这个名单不够严谨和专业上,并表示,网贷业务比较复杂,一方面,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另一方面,需要对行业的现状和P2P平台的运营情况作实时了解,局外人很难看透平台的风控和运营能力。
而该份黑名单之所以能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与当前P2P行业所在的时间点不无关系。随着此前银监会架构改革,普惠金融部成立,P2P行业明显已经来到了从野蛮生长到正轨发展的敏感时期。
与2014年互联网金融监管始终无法落地相比,2015年无疑是互联网金融江湖大变局的一年。1月20日,银监会宣布正式启动组织架构重大改革,成立立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部,市场普遍认为,这是明确了P2P网贷平台的监管部门。
而在2014年,P2P行业本身也经历了重大变化。首先是,P2P平台在爆发式增长之后,同样也爆发了信用危机。数据显示,2012年之前,P2P平台仅50家,到2014年已飙升至1575家。仅在2014年,就出现了近300家P2P问题平台,而自2015年以来的不足一个月里,即有40家出险。
P2P市场在显示爆发式活力的同时,又却因野蛮生长带来了不小的副作用。这预示着迟迟未落的监管大门,必然要在2015年迅速完成对市场的清理。
其次,在P2P平台频繁曝出跑路等负面新闻的同时,银行、国资等大资本则纷纷相中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数据显示,银行系、国资系等非民营系P2P平台总数从1月的13家增至12月的75家,贷款余额也从35.21亿元增至363.01亿元。尽管非民营系平台数量仅为民营系的二十分之一,但贷款余额总量已超过民营系总额的一半。
与此同时,非民营系P2P平台迄今为止尚未出现问题平台。这意味着,在未来P2P行业的竞争中,拥有者银行、国企信用背书,且资金占优的非民营系P2P必然对原有的P2P平台带来巨大的冲击。
而随着2015年市场监管的落地,必然会加速中小P2P平台的淘汰,一场行业洗牌即将来临。正是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上,大公信用这份信用“黑名单”必然会引发市场强烈的关注,尤其是其近70%的杀伤面,显然无法获得行业的认同,也许这份信用名单出现的时间确实早了点。
环球老虎财经
想找人分享生活趣事、吐槽上班烦恼?想调戏节操无下限的会计大叔?
马上关注会计网微信公众号:wwwkuaijicom←长按可复制。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请分享给你的朋友,更多精彩内容可查看下面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