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看,一个看起来像打了鸡血一样的人和一个看起来像被打了一顿的人哪个更容易找到工作呢?答案显而易见,那个表现得更兴奋、热忱、动力十足的人机会更大。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心理学上叫首因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A. S. Lochins)1957年用一个实验证明了这一效应的存在。他杜撰了两段故事,写一个叫詹姆的学生的生活片断。一段把詹姆写得热情外向,另一段把他写的冷淡内向。把这两段内容的材料再打乱顺序组合成第三种和第四种内容。第三种是先出现外向描写再出现内向描写,第四种相反。把这四段内容给四组受试者看。看完后,四组人描述他们对詹姆的印象,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描述跟材料一致,有意思的是后两组,他们对詹姆的印象和材料中外向内容的次序相对应,第三组认为外向,第四组认为内向。可见,先提供的信息占了优势。
找工作中,第一印象分占有很大比重。好的第一印象除了体貌特征、服饰搭配、握手力度、手势姿态、语音语调等外在因素外,还有三个叙述性因素。
首先,是叙述里有没有你。不要认为提交好多个人信息就算是描述了自己了。你所罗列的,不应该是一个时间轴,而是一段段生命体验。可以没有辉煌的成果,不可以没有不懈的努力。所以,你不光要叙述时间、地点、职位、原因和结果,你还要让看你简历的人看到你的行为。这些行为不用长篇大论的,表明你尝试过什么、学习了什么、为了那样做了哪样就可以。
其次,叙述里要有目的地意识。你过往的经历构成了你的生命,不要因为它们只是一个个学校和一个个机构就一带而过,你是如何把过往每一段都当做目的地去做了融合努力的也要表述清楚,这就是目的地意识。招聘单位常常厌恶一个人的离职理由是家里装修没人盯,所以就辞职了。厌恶的原因就是你拿工作单位当驿站。
第三,叙述里要有爱。无论上一个单位对你多么不堪,当初应聘也都是你自愿走进的。叙述你对那个工作岗位、某个工作任务、那个工作伙伴的爱,都有助于你开始新的职业旅程,咬牙切齿地在招聘时吐槽,一点儿也报不了仇,却很容易就被减了分。
记住,你、目的地和爱,打鸡血状态不应是狂热状态,是热忱和动力。找工作有时候拼的就是鸡血含量。
(本文选自《职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