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强刺激”中国经济了?
不管“强刺激”会不会再出现,但在城镇化的背景下7万亿已经说明了一些信号。同时,楼市不景气,债务危机的背后,PMI指数下降,很有可能真的在一季度继续降准降息,货币政策也随之宽松。
去年中国经济增长了7.4%,创下24年来最低水平,远低于近些年的双位数增幅。楼市萎靡、国内需求疲软以及仍在复苏过程中的全球经济给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造成不利影响。2015年开局经济数据继续疲软,1月份中国官方制造业PMI降至49.8,弱于预期,去年12月份为50.1,这是2012年9月以来该指数首次降至50以下。PMI低于50表明较前月萎缩,高于50则表明扩张。
有人说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进入低谷是正常表现。他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新常态”,暗示经济无法再回到过去迅猛增长的年代。就在此时,外界又开始讨论出台更多措施刺激经济增长,甚至是“强刺激”。
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在做客节目《改革问道》时指出,2014年对于基础设施主要是一个托底的政策,2015年还是托底的,这个稳增长不是一个大规模刺激,现在没有条件再搞大规模刺激,因为现在地方政府杠杆率已经远远高于2008年、2009年的水平。他认为,经过上一轮大规模四万亿的刺激,现在不具备这种大规模刺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都采取了对经济振兴的刺激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用上了各种能刺激经济增长、减少失业和稳定物价上涨的手段和措施。中国用四万亿的投资和近十万亿的信贷支持,让中国的经济在下滑之中迅速转调为快速上升,并高速增长。但也诱发了一些问题。除了产业政策的失误之外,货币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房价物价的快速上涨,于是新一轮的限制措施又不断出台,以抑制刺激之后的弊病。
房地产大佬任志强认为,中国的强刺激确实一枝独秀地让世界各国都眼红,让GDP增速超常态的增长了。但却是用政府的行政和货币手段打乱了经济自然修复的功能和机制而实现的,于是随后又不得不用“反刺激”的强制限制性行政干预,再平衡这种突飞猛进带来的灾难,如各种紧缩与严控的货币调整、居高不下的存准率、严格的存贷比管理,以防再次出现金融风险,同时一系列的限贷、限购、限价等政策密集出台来调控房地产市场。
最可怕的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干预市场的强刺激在被指责存在一系列问题与后遗症时,社会与顶层都没有检讨到底是“强刺激”出现了错误,还是“强刺激”的方法出现了错误。于是“强刺激”这个词变成了负面的一堵墙,似乎在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再也不能用“强刺激”的一切手段了。
另一方面,中国将在2015年推进300项总价为7万亿人民币的基础设施建设,原因在于担忧经济增速继续下降。有人说,此举显示内需推动型经济转型增长动力的担忧。而增加基建投资是稳增长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提振市场的信心,而且基建投资将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可是,在7万亿基础设施投资的背后,目前债务已超过GDP的200%。虽然央行去年降息为银行注入流动性,但并不能化解债务危机的担忧。的确,现在的刺激看起来与2008年并不同。四万亿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当时中国只关注经济更快速的增长,而现在中国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其实世界各国都在用远远强于常态的特殊手段刺激经济的复苏与增长,但大多用的是市场化的经济手段不是直接的行政干预,差别并非在于是否用“强刺激”的手段帮助市场机制调节修复加速,而在于手段是否破坏了市场的功能。当中国试图进入一种“新常态”时,却忽略了那些退出“强刺激”时的行政干预其实并未解除,同时也强硬地拒绝了再提“强刺激”。
不管“强刺激”会不会再出现,但在城镇化的背景下7万亿已经说明了一些信号。同时,楼市不景气,债务危机的背后,PMI指数下降,很有可能真的在一季度继续降准降息,货币政策也随之宽松。种种迹象是否能说明,我们是新常态下潜在的“强刺激”模式?因为谁也不愿意看见经济增速下滑后危机爆发的局面。
会计网微信公众号:wwwkuaijicom←长按可复制。
理财绝招告诉你,让你真正成为理财高手。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请分享给你的朋友,更多精彩内容可查看下面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