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谨慎性原则、后进先出法、个别法
单位的电梯说明书上讲可以装载15人,我观察了一下,一般超过12个人时警报声就会响,这该叫谨慎性原则。此时,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自发地采用后进先出法,最后进的那个人利索地退了出去,电梯门关,皆大欢喜。后来,到了各自楼层,该怎么出就怎么出了呗,这就叫个别法。
2.谨慎性原则的存在是让人愉快的
谨慎性原则仔细分析起来是很有道理的,一开始让人觉得少计了资产和收入,后来发现没少,那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多计了负债和损失,后来发现没多,那又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人类从“失而复得”中得到的快乐总比“没失没得”要多得多。上市公司不是不喜欢谨慎性原则,而是“不谨慎原则”带来的股价高涨的快乐远远大于谨慎性原则带来的“失而复得”的快乐。
3.权责发生制原则是让人无奈的
会计上有一个权责发生制原则,即以取得现金收入的权利和产生支付现金的责任作为收入和成本费用确认的依据。让“权利”和“责任”等主观判断作为记账的依据,从此,利润就不是东西了。我们只好再编制现金流量表来验证利润表的质量,看看企业的利润有没有转化为真实的现金流,以避免掉入财务造假的陷阱。
很多企业往往把利润表做得很漂亮,到最后却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的现象,原因就是权责发生制成功地让利润摆脱了现金流的束缚。
4.支出的资本化程度
会计上有一个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现金支出时,如果受益期超过一年,将其列入资产,如果不超过一年,则直接列入当期的成本费用。比如同样是研发费用,有些公司会将其计入资产,而另一些公司则将其列入费用。对比的时候,我们要分析这些公司的支出资本化程度,否则就容易误解其盈利能力。
不过,不管这一块支出是属于资本性支出还是收益性支出,无非就是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腾挪,再怎么折腾,也逃不出在现金流量表中的归宿。
5.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
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分别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它们是做账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这些假设,就不可能做出财报来。正是由于这些假设,会计判断就存在很多形式,如折旧、预提、摊销、递延、减值准备等。因此,如何作出高水平的职业判断往往决定了财报的质量,乃至公司的命运。
会计人员在做折旧、预提、摊销、递延、减值准备时,就只能建立在自己个人的判断和预计之上,很明显这些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和预见,不可能保证100%正确,甚至能保证70%正确就很不错了,这也就是会计被人称之为艺术的原因吧。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