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牛市的逻辑开始起于并购,中信建投王琦兄弟的文章讲的很清楚,我就不再赘述了。但是如果只有单纯的并购的话,无法支持到现在。并购在美国二战后先后来过几轮,一轮是ITT,Tyco这样的多元化并购,最后资本市场认为无法有协同效应估值狂杀。
一轮是80年代末的杠杆并购,结束于德崇证券和垃圾债的倒掉。一轮是纳斯达克泡沫时最后发现MCI,Worldcom,Enron并购的假账和大幅减值。
本轮的牛市从创业板开始,也开始于蓝色光标的并购,然后是传媒公司,然后是手游公司,而商誉减值和业绩对赌无法达到,在2014年年报已经开始大规模出现。之前带领创业板从600点上攻的第一轮龙头,蓝色光标,华谊兄弟,目前的股价还低于2013年10月。掌趣科技依靠最新的多家并购还可以创新高。
虽然并购后来扩散到几乎其他所有行业公司,从军工到软件到轻工。但很明显这种并购是有缺陷的,在最早进行的先行者身上已经有所显露,但市场为什么基本忽略了这些呢?这是因为一股更强大的力量来扭转了一切。这就是政府的力量。
政府发现,有几个难题,只有依靠股票市场才能解决。
第一是小企业融资,银行基本上只对国企和大企业贷款,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原来通过非银行渠道借钱的利率甚至可以高到20%以上,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轻易被挤占。而吸纳就业上,小企业的吸纳能力远强于大企业(参见相关论文)。虽然人口红利消失使我们的就业压力和07年之前比并不是特别大。但是经济下行而且转型期间带来的结构性失业,以及国企近期劳务派遣的裁员以及减员增效的压力(联通40万,中石化100万)还是让政府不敢掉以轻心的。注册制的快速推进和新三板的迅速发展也是这个目标的结果,事实也确实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新三板之前那个定增比在创业板上市融资还多的真实段子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国家目前确实直接融资占比太低,间接太高。既然银行有自主性风险厌恶,惜贷无法改变,那只能开辟新路径。这里插一句话,我研究过东南欧拉美亚太本世纪的一百多次政变和政权更迭,95%的原因是失业和高通胀。穆巴拉克下台,东欧剧变,其实背后的原因都是经济,包括大家懂得的我们80年代后期当时总理强行价格闯关导致的高通胀的结果。任何政府,无论威权还是民主都会把这两件事情的优先级放在其他所有事情之上。
第二是转型之痛,这点广发刘煜辉博士有多篇文章论证。我就不多说了。美国曾经的电信和互联网泡沫虽然让不少投资者买了单,但是对于整个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帮助美国当时在被日本(丰田,索尼,日本财阀买下美国)超越的恐怖下,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再度领先世界。领导们深知我们国家的粗放经济的瓶颈,对旧有经济增长模式的无解依赖,国企效率的问题,以及四万亿无效投资带来的TFP生产率下降。参见白恩培博士的论文,还有楼继伟部长最新的讲座谈到的生产率不给力。领导们心知肚明。
必须要用市场的力量,投入到高科技领域弯道超车,无论是3D打印,还是新能源汽车,还是无人机,还是IC设计,无论是大疆之类的自主创新,还是华大之类的海外并购,什么都行。创造一切条件。领导们已经下定决心猛搞了。事实也已经有了些效果了。今年是ninebot收购了segway,也许将来比亚迪收购特斯拉,迪安诊断收购23andme也不是天方夜谭。资本市场的泡沫是有可能吹起来,而且真正留下些好东西的。
第三是解决地方政府负债表,感谢长江金工的覃川桃美女,创造了 侠之大者,为国接盘 这么精准幽默的词汇。地方政府债务率现在都处于非常高的位置,现在扩张受限,资产端变成了一个存在一定空间的地方。无论是增资扩股,减持,还是股权价格上涨,对于地方政府降低杠杆率都是很好的帮助。
只是这个资金量需求真心不小。当年平安1000多亿再融资打趴下牛市大家还心有余悸。即使是为国接盘,希望政府吃相还是尽量谨慎些,不要太难看。目前看暂时还不需要太担心,另外我怀疑如果真的来的比较猛,大家又要转到小盘股和创业板去避避风了。
所以大家看看,本轮牛市我们是要吹三个泡沫的:1、并购泡沫,把没证券化的资产装进来(包括海外的美股中概退市一家接一家,学大,完美,盛大,展讯,锐迪科,我现在觉得我当初放弃美股和港股回来做A股的判断还是很明智的);2、科技泡沫,纳斯达克转型;3、经济下行量宽泡沫(无论是伯南克,德拉吉模式还是黑田模式)。
央行之前的降息,降准,现在做的新的量化宽松工具,这周华尔街日报和澎湃新闻报道的地方债和合规贷款再质押,李总理最近到处宣传的创业,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合在一起,我终于觉得信号足够多了。美国搞了个量宽牛了5年,纳斯达克不说了。并购一般也都好几年。合在一起, 打死我也不看空了。
当然,牛市总有结束钟声敲响的时候,其实参考美联储现在加息的投鼠忌器,和格林斯潘当年的做法,判断起来很简单。通胀,加息。别的喊话,加印花税,降低杠杆,以及美联储加息可能带来的今明年新兴市场危机都是小插曲,因为在经济重新好转,到达稳定甚至接近过热之前,没有人敢把音乐停下,在那之前,我们只能也应该尽情的跳舞。
这种货币政策上的奢侈,目前看,也只有美国,中国,欧盟,日本有。这就是大国和小国根本上的区别。看看俄罗斯,看看巴西,阿根廷,天壤之别。我现在理解之前在芝大某门课的老师,现任印度央行行长Rajan对于中国外汇储备和经济规模的羡慕之情了。国家且赌且珍惜,我们亦然。
以上为道势的介绍,接下部分为术的内容。
创业板10000点,并不代表是依靠目前的指数成分股达到的。道琼斯工业指数成分股创立的12家指数公司绝大多数都是铁路能源和公用事业公司,到如今部分解散,部分被收购,除了通用电气,其他的都已经被剔除出指数了,但指数在100年里从20点走到了上万点。
因为不断加入了波音,3M,Intel,沃尔玛,可口可乐这样的新兴公司。纳斯达克指数是采取市值加权,当年泡沫高点时的很多互联网和电信企业已经破产或者市值缩水严重(比如Cisco,当年世纪合并的AOL), 但本轮仍然创造了新高,是因为很多新生的科技,生物制药和创新业态公司对指数市值加权贡献很大(比如Amgen,Apple,Baidu,Gilead,Google,绿山咖啡,Netflix,Dollar Tree,BBBY,Whole Foods)
大家常用的创业板指(而不是创业板综)类似道琼斯,选取前100家公司,但是是市值加权而非价格加权。创业板综类似纳斯达克,全部的股票市值加权。我们现在看到的创业板,还只是一个幼年期的创业板,未来会有不断新鲜血液加入,而这里面是有很多龙头企业的,比如我们刚刚看到的昆仑万维,蓝思科技,还有即将上市的全志。这些股票不断进入指数,自然会让指数水涨船高。
纳斯达克其实不只是科技板块,很多新兴业态企业也是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比如健康连锁超市WholeFoods, 会员制仓卖Costco, 一元店连锁Dollar Tree, 床上用品连锁Bed Bath & Beyond,而近期上市很火的连锁汉堡店Shake Shack也是在纳斯达克。
未来注册制的放开,创业板也会加入更多新兴业态的公司。想象一下,华大,大疆,微芯,这样的公司假如在创业板上市,或者注册制放开对餐饮连锁的发审过于严苛的弊端,让海底捞,外婆家或者到时最火的餐饮连锁公司上市,必然会得到市场的追捧。那么这里会不断成为经济的前沿。(当然未来会有面临和新三板,已经上交所新版块竞争的问题,我就是整体描述下前景)。所以10000点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泡沫已经泛滥一段时间的当下。如何做资金配置还是很不好抉择的问题。其实借鉴前文中讨论过的创业板之前的热点和龙头的沉浮,大家可以有些启发。创业板继续在2014/15大涨,但是之前的龙头其实并没有继续高歌猛进。只有乐视在扫除了政治风险后,继续超越着地心引力。而其他的热点早已切换,从广告,电影电视手游,切换到了教育,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加等等。这里面可能有几个比较关键的点。
1、当公司市值越高之后,就越需要进行逻辑的兑现和业绩的兑现,从50亿到100亿大家要求不高。到了300亿就不同了,到1000亿就更是难上加难。而且A股一向在兑现期会开始杀估值。更何况兑现还面临问题的很多画饼。
2、当公司市值越高之后,前期获利盘巨大,而拉动单位涨幅的新增资金也要求更高。使得阻力加大。
3、估值确实比较到了需要充沛想象力才能自圆其说的阶段。尤其是讲平台故事。
投资最重要的还是风险收益比,所以对于新资金配置,或者说已经仓位降得很低的老资金,重新再杀回市场,可能最好还是遵循下面的这些原则。宁小勿大,宁新勿老,宁热勿冷,宁熟勿生,宁贱勿贵,宁早勿晚,宁盘勿追。
宁小勿大
宁肯选择市值/流通市值小的,而非市值大的,原因就在于新进资金对股价拉升的阻力不同。未来讲故事空间参照前文的第1条。
宁新勿老
宁肯选择次新股,也不选择已经被反复炒作过涨幅过高的老股票。
宁热勿冷
宁肯选择符合政府思路当前主题的股票,也不选择冷门的股票。比如选择化工企业里面做食品添加剂和健康主题的,而不是选择只生产传统化工产品的。
宁熟勿生
宁愿追回自己熟悉了解内情能跟住的股票,也不选择不熟悉的票。
宁贱勿贵
这个是讲估值的,我现在只看横盘1年以上未涨的,还有15年市盈率25倍以下的。
宁早勿晚
宁肯在一个主题的早期去参与,也不要去参与旧的过热被充分挖掘的老主题。
宁盘勿追
宁愿在横盘期去买入,也不短线追高。
我按照类似原则筛选了下A股的公司,起码还有接近100家100亿以下市值的公司仍然能看。还是有很多值得继续挖掘的主题和标的的,有些是重组复牌几个板后就缺乏关注的,有些是次新质地可以的,有些是涨了一些,高点回调已经踩在20日线估值还能看,主题也合适的。
既然确定牛市没有结束,就耐心挖掘研究,不要被短期的波动迷乱障眼,我很佩服拿了迪安诊断几年的某基金,研究透,能拿住是第一位的。洗脱浮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大家共勉。(来源:康曼德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