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家将迎来创业创新企业的一波井喷式增长。如何为这些刚刚起步的小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指导这些企业加强内控,或许是解决途径之一。
近日,财政部对外发布了《小企业内部控制调研报告》(下称“《调研报告》”),在深入了解我国小型企业的现状特点,以及内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一把手”需求尤为重要
我国小企业内部管理情况特征明显。《调研报告》提出,我国小企业具有数量种类多样化、治理水平差异化、管理非正式化、监督机制相对缺失、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以及信息披露流于形式等6个方面的共性。
实际上,很多小企业主尚未意识到内控制度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对建立内控的主动需求不足,往往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甚至是因为内控缺失而出现重大风险时,才发现内控的重要性。而此时,已错过最好的时机。
“一把手”在小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接受记者采访的企业内控执行层人士表示,企业主对于内控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企业内控建设的高度。当一些“一把手”认识到内控重要性的时候,其企业基本上已经能够达到中型企业的规模,而如果企业在初创期时即能建立内控,这类本身就极具发展潜力的企业,原本可获得更大成就。
《调研报告》认为,对未来发展预期越好的小企业,在经历了创业、发展的阶段后,所面临的管理提升问题就更为紧迫,对内控的需求程度就越高,部分企业甚至已经自行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并持续实施内部控制完善。
这一论点得到了一些正在建设内控制度的企业的印证。
北京国能中电节能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能中电”)目前成立已经超过3年,从最初只有20人的小企业发展到现在成为超过800名员工,资产超过4亿元的中型企业。参与该公司初期内控建设的财务经理徐兆滨告诉记者,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才提上议事日程。
而在内控制度建立之后,企业相关的经营和管理工作都变得更加全面和系统化,财务等相关资源的分配也愈加趋于合理。
执行层需挖掘内控效益
探究企业“一把手”对内控需求不足的原因,记者发现,这一方面是因其对内控的认识不够到位,而更重要的是,内控的成本投入与其能够马上产生的相关效益相比有些“不划算”,使得多数企业主对内控望而却步。
不可否认的是,建设内控系统确实需要投入一笔不菲的成本,尤其是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内控信息系统所需要的成本更大。国能中电现任内控经理王玉亮坦言,就部分小型企业内控建设的初期而言,参与到企业内控建设的人力相对较少,因此信息系统的成本投入确实稍显“多余”。
“但实际上,从目前信息系统运营的效果上来看,人力成本的降低、流程效率的提高以及人为干预的减少帮助企业节省下来的成本,正在一点一点覆盖掉之前所投入的内控成本。”王玉亮告诉记者。
成本问题对企业“一把手”的困扰,也许需要其自身逐步转变思路,但在执行层面,内控能产生多大的效益则是执行层可以把握的事情。
《调研报告》指出,从系统的角度看内控工作,高层给予的支持和内控部门的执行能力是内控工作的“最佳拍档”,不能偏废。同时,如果能让企业所有者了解到内控具有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赢得市场等显著效果,那么其开展内控的意愿会极大提升。
北京华财会计股份有限公司咨询总监张海涛长期从事小企业内控咨询工作,他表示,企业内控的执行层需要把握好企业主的“痛点”,将这些“痛点”运用内控的手段加以解决,实际上就能够让“一把手”和管理层认识到内控工作的重要性。
内控建设是个长期过程
此次发布的《调研报告》总共提出了包括“以‘帮助小型企业实现管理提升’为制定内控规范首要目的”“以‘强化实施效果和工作方法、弱化控制手段’为构建内控规范主旨”“以‘赋予企业更多选择权’为引导内控规范实施根本”“以‘实质重于形式’作为内控信息披露模式核心”和“以‘全方位、多举措’的宣传和培训作为推广和应用小型企业内控规范手段”在内的共5项具体的政策建议。
从上述5项政策建议的具体内容来看,帮助小企业建设并完善内控制度实际上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徐兆滨表示,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内控建设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企业发展的速度越快,经营和管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就会越多,需要内控查漏补缺的地方也就越多。他建议,小企业在内控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个性化地引导内控建设更多地符合企业发展战略。
张海涛则认为,小企业一旦决定着手建立内控体系,就必须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上下足功夫。
“信息化相当于将内控的整体流程在一定的时间段之内固化下来,形成稳定且良性的运行循环。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内控系统也需要根据经营需求持续改善。另外,内控的信息化还能够解决企业发展壮大之后,极易出现的推诿扯皮、办事拖拉等问题。这对于内控的整体落地相当关键。”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