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多练吧 审计的胜利

审计的胜利

来源:多练会计  2016年12月20日 11:19    阅读:185

  

会计新手10天上岗

 

近日,2014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出台,尽管新闻和报告本身一样很抽象,但评论员们还是从枯燥的数字中解读出一些变化。

  据媒体报道,国家审计署9日发布了2014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审计署财政拨款支出共12.07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56,人均审计成果为9274万元,即审计每花1元财政资金,可为国家带来增收节支等经济效益256元。报告透露,2014年,审计署通过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直接促进财政增收节支、资金拨付到位、挽回(避免)损失等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工作成果3090.17亿元。

  漫画/李宏宇

  用货币计量审计结果,将工作绩效汇总为直观的数字,简洁有力地呈现了审计部门的价值和成绩。一直关注审计作用的媒体回溯了审计署既往的绩效报告,2011年审计署财政拨款支出9.02亿元,投入产出比1∶96;2012年,审计署共审计765个单位,人均审计成果为4030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16;2013年,审计署促进财政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等审计成果为2752亿元;每个审计人员平均审计成果为8665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52;直至此次公布的2014年审计署人均审计成果为9274万元。纵向的对比,更加一目了然地表现出审计逐年提升的作用和效率。

  惊人的数字,跃升的幅度,这意味着巨额经济损失的挽回和公共财政的增收节支,所以审计成果背后的原因非常值得探究。《潇湘晨报》的社论《“审计投入产出比”的价值在数字之外》结论是,审计署自身的成本观念在不断提升,同时个体审计的能力也在持续提高。文章对比了相关数据,“2011年至2014年以来,虽然审计署每年的财政拨款支出都在增长,但不仅此种增长在得以放缓,而且人均审计成果都在呈现出同步地上升。”在成本得以控制与审计能力提高的双重作用下,审计成绩的取得自然是顺理成章的。文章肯定了审计署乐于透明、政务公开的勇气,并且建议政府部门都应公布自己的绩效管理数字。

  在审计部门自身绩效提升之外,一个不应忽视的语境是,这两年,审计程序正在逐渐完善,审计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规模效应正在显现。光明时评《“审计投入产出1比256”的启示》强调,审计署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突破了之前一些不敢审计、不能审计的禁区。比如在6月28日审计署的通报中,审计署公布了46家中央部委的财政预算与收支情况,更是对多家尾大不掉的中央企业进行了点名,把一些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况,全部向社会公布。作者王传涛以实例证明,“我国当下的审计工作,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力度上,都大大超越了以往”。

  不同于对待其他进步的一致态度,褒扬审计成绩的同时,很少有人能带着全然的喜悦和荣耀,更多的声音在呼吁理性的审视和辨证的思维。

  朱昌俊发表于《京华时报》的评论诚恳告诫,成绩的另一面往往意味着问题。文章标题《审计成果的另一面是问题》直截了当地指出,审计署作为一个“发现问题”的部门,其审计成果越大,意味着相关领域内的问题越严重。从职能定位出发,审计部门立足于发现问题、检视漏洞,决定了它无法解决问题。“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形成防范问题的制度建设,仍需具体部门甚至顶层设计来接力”。审计部门发现多少问题,和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是两回事。而真正值得欣喜的进步应该是,“权力部门除了有发现问题、正视问题的能力,更要有查补漏洞、解决问题的自我修复能力”。所以,朱昌俊的结论是,“审计的最大成果,应体现为它所审计出的问题,都能及时导向制度上的补缺与完善,不再让审计‘重复昨天的故事’。”

  令人忧虑的是,许多问题一直都长期存在,甚至年年审年年犯。对此,评论员盛翔表示,“过去这些年,‘审计风暴’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既是开始又是结束”。他在发表于《现代金报》的评论《投入产出比不该是真正的审计成果》中,描述了自己观察到的现状,“‘审计风暴’刮得很猛,货币化的审计成果也很大,但违法违规者受到的损伤却很小,大不了今年整改后明年接着再犯。”然而,公众看重审计成果,其实是在期待“审计风暴”应该带来的“问责风暴”和“廉政风暴”。盛翔认为,“审计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最终目的是要将查出的问题尽快予以解决和纠正,追究责任,惩前毖后。这个意义上,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大小,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如果哪一年,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越来越小,以至于根本查不出问题来,那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审计成果。

  解决和纠正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另一位评论员王聃建议,相关审计制度的建设刻不容缓。他也注意到,这些年来,虽然审计的力度不减,但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违法现象,似乎并未减少,偶尔还呈现出违规数额递增的趋势。故而在刊发于《羊城晚报》的文章《不妨以更多视角评价审计署成果》中,他不停追问,“公共财政预算为何不够细化?政府采购为何缺乏有效监督制约?公共财政违规的成本与威慑力为何不大?”王聃认为,在实现财政透明与加大违规惩处力度方面,审计部门或许有着进一步作为的空间。

  综上所述,漂亮的成绩,的确是审计部门的骄傲,但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涛声依旧”,说明审计和其他监督形式的未来道阻且长。

【发布最专业的会计实务、分享最靠谱的财税干货,财会人员最爱关注!微信号:duo-lian,多多在等你哦!】
多练会计二维码
相关阅读
实时资讯全掌握 微信扫一扫
多练会计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91duol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852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