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伟大的浙大校长带队考察了一批刚毕业及还未毕业的创业学生团队,鼓励更多创业行为。在市场上热钱多,融资状况极度乐观,拉上3个人开发个app就能创业的年代,这件事情的门槛已经变得极度低。在杭州呆着浙大校友会花大量的时间办创业大赛,鼓吹创业英雄的光辉事迹,并在朋友圈广泛传播。除了创业,好像这个时代没有别的主题词了。
哪个年轻人耐得住寂寞啊,当那么多少年英雄在你眼前晃来晃去,年方25身家过亿的传说刺激着原本就躁动的荷尔蒙,比起枯燥的书本和乏味的研究,鲜活热血的市场和仿佛唾手可得的几百万美元融资简直是分分钟实现人生理想的最佳途径。是啊,聪明如我们,当然会问:我为什么还要搞这些枯燥无味的研究?我为什么不去马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啊?我为什么部分分钟登上头条,受尽万人崇拜啊?
作为浙大,又留在杭州的人来说,会很容易不自觉的掉进一个怪圈:“觉得大家都好成功好牛逼啊。”几年以来偏安一隅,又垄断了本地最好的教育资源,更重要的是本地媒体资源和政治资源大都是这个校友圈子所把持。所以常常被官差接见,媒体报道,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一切,真的,看上去很美。
越是站在这个暴风眼的中心,越能看到这一切有多少虚妄。我清楚的知道TMT行业内初创团队如何运行的规则,疯狂的资本下从2014年开始几乎所有人是估值当融资额度来宣传。那些上过各种头条和炫目榜单的公司和创始人,也需要我们有足够冷静的头脑去判断其业务和公司价值几何。即使在硅谷,一家10亿美金的公司平均也需要7年时间的积累才能完成。这还需要我们意识到硅谷本身完善强大的社会背景和更加完备的工程与创业教育所带来的无可比拟的优势。
历史上的大跃进在今天就是一场创业的大跃进,处处标榜的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写这篇主要想问三个问题:
(1)怎样才算创业成功?
情怀逼格略去不谈,创业的成功按照社会标准来说只能有三:IPO,收购或者有足够的现金流状况活得足够好。
即使融到B 轮 C轮,算成功了吗? 显然不算,评判眼光要长远。当然创始人一般这个时候都开上好车穿上Prada不太缺钱了,小朋友自然会一脸崇拜。
在年底的时候,真正认识了公司被BAT收购的一家公司的大哥,人家只是特别谦虚的说:“我,只能算是有小成。”那时候我真的快哭了。
做件事情,就是为了把它做漂亮,做成功。不是为了做它做到一轮轮融资然后死掉。
(2)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创业,并且战略层面上号召创业了?
答案非常残酷且悲观。
盲目扩招和低水平的教育质量让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了,无法就业。而大量创业团队的招工门槛和待遇都足够低,对国家和学校来说都是让就业数字好看的办法。并不是所有创业的都干TMT,搞外卖开小店的都不少,即使是好学校。
说难听点,用投资人或爸妈的钱继续解决就业问题。
这是独特的社会结构问题,只是碰巧赶上了互联网技术浪潮,人口和教育同时爆发而形成的现象。其本质是:优秀高素质劳动力的社会性匮乏。
历史早已告诉我们,青年学生是最容易被引导和被操纵的群体。
(3)成功到底是怎么来的,尤其是创业的成功?
结合第一条标准看,必须悲观的指出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大量创始人也许连一个真正成功过的人都没有见过。
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至关重要,看书和课程能教的极其有限,实战经验通常只能通过小圈子内口耳相传,所以一般牛逼都是一成功就成一窝。几乎不可能出现偏远地区突然一个草根团队就成长起来一支独秀的状况。
深度的认知,优秀的团队和执行力,还有足够充足的弹药,缺一不可。年轻人历来有反智主义倾向,总是认为“一腔热血和充足的干劲”能够解决问题,盲目强调执行力和冲劲,喜欢晒加班到凌晨三点的傻逼创业者不要太多。去趟北京见下XX投资人回来就要刷屏的那种人也不要太多。
天朝历来有反智主义倾向,年轻人尤甚。前段时间认识一个哥们儿,CS的,大三开始退学创业,折腾了快3年多什么也没折腾出来,转而去了阿里工作。在一次真正推心置腹的聊天中,他几乎如释重负地说:“在阿里这半年,比我自己折腾这么三年,学到的东西要多太多太多。”个中深意和缘由,大家可以自行揣摩。
最近TMT圈不少的人都在看《Zero to One》以及《Hard things about hard thing》,部分人对于智力和真正的高科技开始有意识的觉醒。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增长点和价值创造方式,这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花时间仔细琢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