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贵,两个字,真贵,三个字,太贵了…”
家住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的秦小姐发现,近一年来周边热闹的服装专卖店正在一个一个消失。曾经对大学生们很有吸引力的佐丹奴、班尼路、真维斯等时尚品牌专卖店以往在北京海淀区的大学区周围布点密集,但如今很多店铺都已经人去楼空。“甚至很多开了10多年的老店也消失了,那些都曾是我们大学时的标志性景象。”秦小姐告诉记者。
其实不仅在大学周围,很多常逛大商场的细心人也能发现,以往都比邻占据大商场青年服饰楼层的这些品牌如今也像约好了似的相继消失,如今这些品牌在北京的大商场和商街的驻扎密度都已明显降低。
据统计,九牧王上半年关店134家、真维斯一年里关掉了213家门店、佐丹奴上半年在内地关闭95家门店、艾格仅半年关闭88家门店、七匹狼今年上半年关了73家店(去年已经关闭了505家店铺)、希努尔关店46家、Esprit去年在华关店38家,波司登上半年关店3550家。
运动品牌更是重灾区。截至去年底,匹克的授权经营零售网点数目减少了471家。而匹克的关店规模还不是最多的,去年一年内361关店的数量达到了783家。去年安踏也关掉了318家店面。
店铺缘何消费者越少,商品却越贵?
一:房租、人工成本高
“人工等成本的暴涨所致。”一位老百货的销售员说。“2009年,一位楼层主管通常月薪在4000元左右,但到2012年,这一职位的薪金水平已升至6000元左右。而收银员、保安员的月薪前几年为两三千元,而到了2012年,没有3500元都很难请到人。”
2012年百货业人员工资涨幅接近15%,是近年来涨幅最高的一年;2013年同比上涨3%,情况还算稳定。刘晖介绍,百货业一线大牌的营业员月薪已超过6500元,普通品牌的月薪也有5000元,这使得品牌商将人工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可以看到每季服饰价签的数字都在攀升,动辄一件衣服就要500元以上,花两三千元才能从商场里买件羽绒服。
据财新网报道,2012年王府井包头2店、王府井西宁1店物业出租方均在租赁合同到期之前,将租金由1000多万元提高至4000多万元,一下子翻了4倍。
二、渠道费用高
多年来形成的多层代理制度已经让一件服装从工厂到柜台,中间经历多重代理销售的环节,而每一个环节的毛利增幅目前在15%左右。举例说,一件成本20多元的T恤,从工厂出门不过30元左右,辗转到了省级代理商手中可能变成了50元,等流入市一级的代理商时,价格已经涨到80元。最终进入零售终端的定价由品牌知名度决定,一般品牌可能加价率在5倍左右,知名品牌甚至能达到10倍。
京东集团副总裁闫小兵曾以家电为例,给线上线下渠道成本算了笔账,指出线上线下差价最高可达50%。我国过去的县域经济是壁垒经济,经销商靠信息不对称将家电产品卖到虚高的价格。例如,在北京,一款32寸液晶电视在城里售价1200元左右,而在三四市场可能售价为1500元左右,到了农村以及四五线城市以后这个差价更大。
三、商业地产泡沫埋下隐患
一位福建某体育品牌的销售员透露,前几年运动品牌服饰销售最红火时,厂家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市场占有率,往往把覆盖率当作第一位的考核指标,全都争相采用扫街式的开店模式,造成了大量同质化品牌的专卖店门挨门的贴身经营,使得竞争更为惨烈。如今市场需求下滑时,这种模式的恶果开始显现,“这也是前几年商业地产泡沫最大时埋下的隐患恶果”。
四、卖高价也是打形象
从前两年开始,很多服装代理商受到市场和商家厂家的多面挤压,干脆就不做了,离开了这个行当去炒房,倒是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商场里面很多的品牌都是厂家自己开设的专柜,打形象牌的成分更多一点。所以不惮于标高价。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品牌在一线城市标高价,树立品牌形象,在二三线城市打折走量,或者在网上打折走量。而对于商场来讲,由于大多数是扣点制,按照销售金额的一定比例拿钱,所以也乐于看到客单价提高。
对线下店铺,不是完全不去。比如商场一些快销品牌,款式不错的,价格每年也没见涨,经常看到百元以下的长裤和衬衫,或者趁商场里面特卖的时候再买,最多可以打四五折折。相反一些没怎么听说过的牌子,反而卖得比较贵。
在网购时也要小心。首先就是不要买价格出奇低的货;第二,在经常光顾过的店铺中,找到了一两家货品比较好,价格也还适中的店,定点购买,基本上还是比较靠谱的。
另外对女孩子来说,最好的时光就几年,该打扮的时候要打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买大牌。不过国内的大牌价格和境外比起来,还是要贵不少的。托出去旅游的朋友、同事带一些奢侈品回来,和在国内买相比,可以便宜不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