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任湖广员外时,有故掾顾渊伯,以辰砂一包馈鉴,鉴漫尔置箧笥中。半载后,因欲合药剂,命取视之,乃有黄金三两杂其中,鉴惊叹曰:“渊伯以我为何如人也!”渊伯已殁,鉴呼其子归之。其廉慎不欺如此。
——(明)宋濂等撰《元史》卷一百八十六
【品读】
曹鉴(1271—1335年),字克明,号以斋,元朝宛平人(今北京丰台)。幼年时聪颖过人,举止不同于普通幼儿。20岁后,到南方一带游历,通晓《五经》大义。崇尚《离骚》、《尔雅》,擅写诗赋,行文效法西汉,每写成一篇,学者皆争相传诵。曾出任镇江淮海书院山长(即书院主持者)、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江浙财赋府副总管、中大夫、礼部尚书等官职,以清廉耿直著称。
据《元史》记载,曹鉴调任湖广行省员外郎时,有一位以前的属僚顾渊伯前来拜访,送给他一包入药用的辰砂。因当时并未使用,曹鉴收下这包辰砂后便不经意地放在了一个小竹箱子里。半年后,因为需要入药合剂,曹鉴便命人拿出那包辰砂来,打开后竟然发现有三两黄金混夹在其中。曹鉴惊叹道:“渊伯把我看成是什么样的人了呀!”当时,顾渊伯已经逝世,曹鉴就叫来了他的儿子,说明事情原委,悉数归还了金子。
辰砂就是朱砂,因以湖南辰州出产为最佳而得名,中医认为可以入药,有镇惊安神之作用。虽然与普通朱砂相比,辰砂属于上乘之品,但是它并非十分贵重之物,所以当顾渊伯以老下属的名义送来一包治病的辰砂时,曹鉴也就没有当面拒绝。半年后,当曹鉴发现辰砂中掺杂着黄金时,顾渊伯已经去世,也就是说三两黄金有可能成为一个“秘密”。如果清廉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那么曹鉴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收着这些黄金,但是他的清廉却是出自本心。既然当时错收了黄金,那么发现了便一定要归还,老下属虽然已经离世了,但他的儿子还在,所以在曹鉴看来,还金于子是理所当然之事,是自己做人为官的清廉准则。难怪后世史家对曹鉴有“廉慎不欺如此”的感叹!
1322年,曹鉴出任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第二年奉旨核查佛教白云宗的庙产,由于稽查得法,不到几个月的时间,核查工作就已完成,当地百姓丝毫没有被侵扰到。后来,曹鉴调任湖北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当时的丞相忽剌歹作为行省的最高长官仗势恣意,为所欲为,他的下属官员都因惧怕而不敢与之争辨是非,但是惟独曹鉴无所畏惧,不避权贵,凡事皆遵循规章,依理而行。湖北廉访司认为他有担任监察官员的品质和能力,曾欲向朝廷举荐他。
1328年,曹鉴被擢升为江浙财赋府副总管。元代诗人萨都剌曾写诗祝贺:“籍籍声名满天下,朝廷今日肯遣才”。任职期间,曹鉴表现出了超强的理财能力。当时江苏、浙江一带遭遇水灾,民众报告灾情,曹鉴根据受灾情况减免了这些民众税赋的十之六七。但是一些有钱有势之家也趁机想利用诡计获得减免税赋的资格。曹鉴下令严格核实,让权势之家首先缴纳税赋,这样做既减轻了灾民负担,又维持了税赋平稳。
曹鉴博学多识,深悉礼法。在兴文署任掾史(负责文书方面的工作)时,曾受命陪同安南(今指越南)使者,一路上安南使者向他提出许多问题,反复辩难质疑,他都应答如流。安南使者叹服,认为中国大有人才。1334年,曹鉴升任同佥太常礼仪院,他研习典故,通达古今,凡是礼乐规章、名物制度不无通晓,遇事皆能引经据典,辨析详明,深得朝廷倚重。
曹鉴天性纯朴孝悌,对于亲族中的贫困者,总是尽力接济抚恤。为官30多年,没有为自家置办过任何房产,一直是租房而居。1335年,他升任礼部尚书,不久后病逝,终年65岁,追封“谯君侯”,谥“文穆”。他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财物方面的积蓄,只留下了由他亲自校勘过的数千卷书籍。他一生写过许多文章,遗憾的是大多已散佚,未能流传下来,但是他源自内心的清廉品质却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成为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