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一力
最近,一则重磅新闻,就是李嘉诚宣布重组万亿资产的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
几十年在香港的深耕,突然这么大刀阔斧的,而且还把注册地放到了开曼,想不让人浮想联翩也难。
当然了,各种推断都有,但市场认为这是正面的,当晚两大公司在美国挂牌的预托证券分别大升10%和9%。各个机构所作的分析和评价对此也比较认同。
从运营的角度来看,李嘉诚做这样的合并,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这里面一个重要的考量很可能就是借此机会,增加李嘉诚家族的控制权。看看长和系的股权关系图,会觉得头疼。一般人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其实从控股方来说,看不懂就对了啊,他这么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用最少的钱来控制最多的资源。大家应该多注意一下新公司的换股比例,此次重组的换股比率是,长江实业可与新公司股权1对1折换,和记黄埔只能折换0.684股新公司股权。将对和黄的间接控股权转为长实的实际控制权的目的极其明显。
至于从业务范围来看,将地产打包是有很大道理的。长实和和黄当初是因为房地产业务好做,所以两个都不约而同的搭上了房地产。这已经造成了业务的高度重合,据说甚至内耗严重。如今,房地产可不是当年的地产了,还要让这两公司搞内耗,这个问题太严重了。要是来个重组,一个搞地产,一个搞非地产,各取所长,这不是太好了么。另外一个,从今后融资的角度来看,不同属性的公司融资模式和成本都是绝对不同的,因此拆分公司资产进行重组之后,对于社会资金的目标也更加清晰有利。你想想,对房地产有兴趣的资金可以买入地产公司,而对于其他高收入有兴趣的则可以买入持有更多欧洲资产的公司。两家公司日后可以独立融资,地产公司及非地产公司一向在融资方法上有所不同,重组分拆业务在融资上有好处。
相信分拆后两公司市值都有上升机会,有人测算重组后的李嘉诚身价可增至2736亿,这已经把前一段跟他争亚洲首富的马云迅速甩一大截。
当然,大家最大的争议点在于重组后的新公司为何要选在开曼群岛注册。这是要撤离中国的节奏么?
这个还是要确定一下的,至少从这次重组来看,并没有看出要撤离的迹象,注册在哪里和撤不撤资这是两码事。新浪、腾讯、阿里巴巴,哪个不是注册在海外的?再看看港交所的上市公司,不知有多少是注册在海外的呢?他们为什么注册海外?要么是为了方便上市,要么是为了避税。
看来注册和业务在哪里经营,这是两件事情。以李嘉诚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来说,业务经营范围压根就不完全是香港,欧洲、美国、甚至非洲,全世界哪里能赚钱哪里就有它们的业务,它本身就是个跨国业务,不是个香港本土公司,只是它起步于香港,从香港发家,靠着汇丰这个大财阀,所以它将总公司设在了香港而已。
当然,这次李嘉诚在86岁的高龄突然做这个举动,还是有点震惊的。也许他真的只是我们刚开始说的为了业务考虑,也许在为自己死后做了一个布局,也许他真的是嗅到了一点风向,这个我们不妄加揣测,也无意义做揣测。
但至少在这次重组事件中,是看不出李嘉诚任何撤离的迹象的。当然,从过往的事情来看,李嘉诚也许是有将业务重心转移欧洲的倾向,但我相信这并不代表他不看好内地的房地产等人民币业务,也并不代表人民币资产就要大幅贬值了。
无论是对比国际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币仍然是非常具有投资潜力的标的。只是是不是最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呢?这个有待商榷。
对比中国的人民币资产相对高位,欧洲的资产属性可以说是价值洼地。作为李嘉诚这种投资而非投机的大亨。一个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追涨而是如何抄底。因此李嘉诚的大重组,即便真的是为了撤离人民币资产,也并不意味着人民币资产即将进入崩盘周期。而只是说,已经处于高位的资产升值空间,相比于处于谷底的欧洲资产,潜力会相对差一些,并且安全边际也要小一些。
实际上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这个比喻就好比当前点位的券商股,你说券商还能涨吗?只要行情还没结束肯定是要进一步新高的,但是会横盘多久、会调整多久、中途会不会出现大幅的回落,这个不好说。而相比与券商,银行的估值优势是不是更加明显?那这个位置离开券商买入银行是否证明我们不看好中长期券商板块的趋势呢?不是的。回到国际资产的问题上,实际上恰恰如此。
我认为,至少这次李嘉诚的世纪大重组,更多的是出于商人角度对于资产配置的进一步优化,以及寻找低估资产过程中的必然行为,这里面是否必然伴随着对于脱离资产的看空,姑且不要妄下判断。
想找人分享生活趣事、吐槽上班烦恼?想调戏节操无下限的会计大叔?
马上关注会计网微信公众号:wwwkuaijicom←长按可复制。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请分享给你的朋友,更多精彩内容可查看下面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