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多练吧 李嘉诚启动世纪大重组,揭秘首富资本帝国长盛不衰的秘密

李嘉诚启动世纪大重组,揭秘首富资本帝国长盛不衰的秘密

来源:多练会计  2015年01月12日 17:46    阅读:96

      李嘉诚在资本运作上得心应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其对各地宏观局势把握到位,通过全球范围的国际化均衡布局,规避各种地区性的经济风险;二是不感情用事,也不跟风而动,而是靠自己精准的预判对资产高抛低吸。

     成立超过半个世纪的长江实业(00001,HK)与和记黄埔(00013,HK),即将迎来一场引发全球关注的“世纪重组”。

     1月9日下午,亚洲首富李嘉诚旗下的两大旗舰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在香港联交所发布联合公告称,将重组长实集团及和黄集团的业务,并创立两间新的上市公司,分别为长和及长地,前者会接手两个集团所有非房地产业务,后者则合并两个集团的房地产业务,两家新公司的注册地均会从香港迁往开曼群岛。

截至公告当日,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合计市值超过6600亿港元,但对于李嘉诚而言,作为顶层 “总部”的长江实业近年来估值并不理想,长期处于净资产折让的股价未能反映公司的真正价值,是本次推出合并重组方案的重要原因之一。

香港粤海证券投资银行董事黄立冲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其实近年来资本市场一直期待长和系能更好地划分旗下业务,让架构更为清晰。随着长和与长地在重组后各司其职,控股公司的折让可望获得消除,两家新旗舰估值均有望获得提升,从而推动李嘉诚财富迈向更高的台阶。

长和系重组在上半年内完成

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公布的重组方案显示,两大旗舰将进行合并、重组及再分拆,成为两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其中,针对非地产业务,和黄旗下的非地产业务将合并到长江实业,合体后的新公司“长和”于开曼群岛注册,成为长江实业的控股公司,将持有长实及和黄的所有非房地产业务,包括港口及相关服务、电讯、零售、基建、能源及动产租赁业务。

另一公司长地(全称为长江实业地产)将持有两个集团的所有房地产业务,包括住宅物业、出租物业及酒店业务,业务范围涵盖内地、香港及海外,未来也会考虑进行债务资本市场融资,使其资金来源更趋多元化。

由于长实与和黄均为上市公司,按照重组方案,通过一系列的交易,长实股东及和黄股东将获发行长和及长地两家公司的股份,以交换现时所持有的长实及和黄股份。其中,长实股东将按照每持有1股长实股份获1股长和股份,而和黄股东将按照持有的每1股和黄股份获0.684股长和股份。有关方案完成后,所有符合资格的长和股东将就所持有的每1股长和股份获1股长地股份,至于换股比率将按照长实及和黄截至1月7日的前5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来确定,不含任何溢价。

此外,在长实与和黄合并之前,和黄将向李嘉诚收购6.24%赫斯基能源(加拿大上市)股份,预计在交易完成后李嘉诚及家族于长和的持股量将为30.15%,保持主要控股股东身份。

据悉,本次“世纪重组”需要获得长实与和黄各自75%的独立股东同意方可通过,两家公司预期将于3月发出股东通函,交易可于2015年上半年内完成。此外,新成立的长和与长地将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而长实及和黄的上市地位将被撤销。

可以预见的是,在“世纪重组”完成后,长和将成为比和黄更大规模的跨国综合型企业,长地则成为纯地产股,两家公司将同由李嘉诚出任主席,李泽钜为副主席及董事总经理。

长和系表示,本次“世纪重组”方案的目标,是希望消除长实持有的和黄股份的控股公司折让,从而为股东释放实际价值;提高透明度及业务一致性;消除长实及和黄之间的分层控股架构,让股东能与该信托一同直接投资于两间上市公司,从而提高投资的灵活性和效率并及提升集团规模。

两公司美股价格大幅上涨

黄立冲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按照投资者的习惯,喜欢买苹果的人不喜欢夹杂着香蕉,这意味着业务架构越清晰越好,但在长和系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两者存在业务重叠、交叉持股的情况,非常不利于投资者对其进行精确估值,所以这次重组可谓是期盼已久。

记者了解到,按照长和系目前的公司架构,李嘉诚家族信托持有长江实业43.42%的股权与和记黄埔2.52%的股权,长江实业则持有和记黄埔49.97%的股权。

重组完成后,李嘉诚家族信托将分别持有30.15%的长和与长地股权。

黄立冲向记者表示,李嘉诚家族信托以往是通过控股公司交叉持股的方式掌控整个长和系资产帝国,长实是整个长和系最上层的公司,由长实控股的和记黄埔则分别持有长江基建、和记电讯、tom.com、赫斯基能源等公司的股份,这意味着长江实业是李嘉诚资产帝国的最重要枢纽。

重组方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中,和记黄埔的净资产为5167亿港元,按照长江实业持有49.97%和记黄埔的股权计算,仅仅这部分股权的对应净资产高达2582亿港元。

然而,截至2015年1月7日,尽管长江实业的净资产高达3790亿港元,但市值仅为2890亿港元,较净资产出现23%的折让,长江实业的动态市盈率仅为8.2倍,也远低于作为子公司的和记黄埔11.98倍的估值,这也间接导致李嘉诚家族的财富受到长江实业估值低迷的拖累。

“李嘉诚是以地产起家,长江实业的主营业务也一直以房地产为主,尽管它持有接近一半的和记黄埔股权,但投资者往往把它当作地产股来看待。”黄立冲表示,恰逢资本市场近几年看空房地产,导致长实估值并不理想,与很多地产股一样长期处于净资产折让的状态,因此交叉持股的控股模式让长实持有的和记黄埔股权价值并没有获得释放。

一旦合并重组完成,将地产业务与非地产业务清晰划分,对两大新旗舰的估值提升均有积极意义。新成立的长和不仅拥有来自和记黄埔的电讯、港口、零售、基建与能源业务,同时还将整合来自长江实业的飞机租赁业务以及5个与长江基建的合营业务,成为一家超大型综合跨国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估值水平也有望提高一个档次。此外,合并后的长地将大大改善以往长和系地产业务各自为战的尴尬状况。

投资界对本次 “世纪重组”普遍持乐观态度,记者注意到,在重组方案公布后,长实及和黄在美国挂牌的预托证券(ADR)出现大幅上涨,截至1月10日凌晨2时,两者分别大涨11.4%及9.8%。

李嘉诚重组地产业务 内地经营模式将生变

每经记者 白亚静 发自深圳

1月9日,长和系实际控制人李嘉诚提出一套重大重组计划,其旗下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实业,00001,HK)与和记黄埔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和记黄埔,00013,HK)将合并、重组、再分拆,目的是消除控股长江实业的股权折让问题,为股东释放价值。

计划完成后,李嘉诚的长和系将鲜明地分成“长地”与“长和”。其中,新成立的长地集团(全称为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将持有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旗下所有房地产业务。

诸多业内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均涉足内地地产行业,然而近两年表现平平。在中原地产华南区总裁李耀智看来,此次重组有益于长和系在内地地产市场的销售,并将助力其改变现有经营模式。

内地项目总价将达352亿元

虽然李嘉诚旗下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两家同时开展内地地产业务的公司,但获得广泛知名度的项目却寥寥无几。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作为港资房企标杆的长和系,近两年的内地地产销售成绩表现并不好。

李嘉诚在2014年长江实业的董事会主席业绩报告中称,2014年上半年,内地地产业务较为放缓,销售收益比预期低。

长江实业执行董事赵国雄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也曾透露,2014年前8个月,长江实业在香港的合约销售金额已经逼近200亿港元,是公司2013年在香港销售额的4倍。然而,公开数据显示,长江实业2014年上半年在内地的销售金额仅为30.75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接近腰斩。

不过,最近情况有了新变化。针对长江实业的股份被低估的情况,2015年1月9日,李嘉诚抛出了对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的重组分拆计划。两家企业分别发布公告称,新成立的长地将成为香港最大的上市房地产公司之一。

长和系的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30日,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合计拥有约1581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其中,约有1469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位于内地。

若按照和记黄埔2013年的内地土地储备平均成本2400元/平方米计算,仅内地项目的总价值就将达到约352亿元人民币。

长和系方面表示,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的所有土地储备都将注入新成立的长地集团中。除此之外,长地集团还将获得建筑面积约158万平方米的出租物业,成为香港房地产中第二大的香港出租物业组合。并获得约1.47万间酒店房间,成为香港最大的酒店业主营商。

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经理何倩茹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长和系是港资中进入较早的,而且名气很大,不过在深圳似乎没有多少能受到关注的项目。

深圳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行业研究部部长徐枫认为,长和系的产品同内地企业相比,只能算是中等水平。

长和系在内地地产业务放缓

那么在此次重组分拆后,集合了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地产业务的长地集团,能否扫除长和系在内地地产销售中的颓势?

李耀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此次合并,对于其内地市场销售而言,将产生诸多利好。一是以前长和系在内地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两个品牌,对普通消费者而言难以分辨,合并后在战略层面更加统一;二是两家的人力等资源更加统一;三是合并后的长地可以更加专注于住宅地产。

不过,徐枫对此有不同意见。在她看来,资产重组只是企业发展的手段之一,可能不会产生什么特别的影响,反倒是合并后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影响原有的成熟品牌。

据记者了解,长和系在内地的地产业务放缓,除了与市场大环境有关,还与其开发速度较慢有关。

在李耀智看来,速度慢有3个原因,一是以前更多是以协议方式拿地,港资企业比不过内地房企;二是港资企业在内地的融资渠道受限,多依靠外汇,要经过外汇局拿到批文;三是对内地的了解比不过内地房企,虽然进入内地,但总体还是以香港为基地,决策时会比较慢。

何倩茹称,港资房企在内地的投资规模较小,自身可能也并不习惯内地的开发速度。

另外,长和系的投资策略转变,或也是最近在内地地产销售中表现不好的原因之一。2013年以来,李嘉诚不断抛售包括地产项目在内的内地资产,并将目光转向欧洲市场。

2013年2月,对商业地产向来只租不售的李嘉诚,罕见地将位于深圳核心区的世纪汇广场的27个楼层作价近30亿元卖出。2014年,又逐渐遣散和记黄埔与中国航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的合资企业——深圳和记黄埔中航地产有限公司的员工。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长和系撤出深圳的意愿明显。

何倩茹表示,十几年前长和系在投资内地地产项目时很踊跃,与近几年的情况正相反。她举例说,近几年,深圳一直希望吸引港企进来投资,也曾因为前海的部分地块找过李嘉诚,但是并没有成功,一方面内地地块普遍较贵,压缩了房企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港企非常看重投资回报率,低于一定水平就不会考虑。

徐枫称,港资房企在香港有很多投资机会,如今内地地产行业的成本已经不低,不是进入的最好时机。

李耀智也认为,未来长和系的主要业务可能会更多地放在香港,逐渐减少对内地的投资,但不会完全退出。在他看来,未来长和系在内地地产的经营模式也将改变,以前长和系的操作多是低价拿地,等待有更高的溢价后再卖出,然而,现在内地地价已经不低,这种模式无法继续复制。因此,在合并了地产业务后,长地集团在内地的经营模式,可能变成“高买高卖、高周转”,通过调整定位等方式加大附加值,更多关注一线城市。

李嘉诚:注册地迁移,为方便做生意

每经记者 区家彦 发自广州

“长实与和黄绝对不会改变注册地,相信多年后仍然会屹立在香港。”2013年9月,李嘉诚在香港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曾极力否认“撤资”的传闻。

这次将旗下的两大上市企业注册地由原来的香港变为开曼群岛,李嘉诚在1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给出的解释是,长和及长地仍在香港上市,本次的安排与撤资无关,主要是方便做生意。

多位投资界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其实从投资角度来看,近年来长和系在布局上“脱港入欧”的趋势非常明显,和记黄埔已经成为一家跨国性公司。

迁册利于公司增加派息

对于此次迁册开曼群岛,长和系方面表示,迁册后更有利于公司增加派息,是集团作出此次决定的重要原因。

香港粤海证券投资银行董事黄立冲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由于开曼群岛的公司法较香港的公司法简便,有利于公司进行收购合并、股本重组以及融资贷款等财务安排,令公司营运更为灵活。加上当地的税种只有进口税与工商登记税等几种,相当于在当地注册的公司可合法避税,因此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内地企业到开曼群岛注册。

但在黄立冲看来,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公司最大的便利在于重组和没有资本金限制,这都是亏损公司的特征。长和系在香港上市已经超过半个世纪,经营情况已经非常稳定,派息比例已经非常可观,业务合并也可以通过资产置换这个更简单的办法,但最终却选择大费周章的重组方案,长和系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南华早报》专栏作家ShirleyYam便认为,和记黄埔可将地产业务置换为长江实业的非地产业务,之后则是长江实业及股东对和记黄埔股权再分配,这一资产置换方案明显要简单得多,只需两家公司的少数股东同意即可。而目前李嘉诚提出的重组议案,则涉及剥离上市公司资产成立新公司,不仅需要股东同意,还需要法院批准。“舍近求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李嘉诚资产帝国的注册地顺利转移出香港。

“脱港入欧”趋势明显

翻开和记黄埔的财务报表不难发现,公司业务“脱港入欧”的趋势非常明显。以营业额计算,在2000年,和记黄埔超过50%的营业收入来自香港,来自欧洲的营业收入占比仅为10%。但到了2013年,来自香港的营业收入已经下降至不足20%,来自欧洲的营业收入却上升至40%以上,来自内地的收入则一直稳定在10%~20%。由此可见,和记黄埔在内地的投资并没有减少,真正减少的是在香港的投资。

黄立冲向记者表示,和记黄埔早年在香港起家,但香港市场容量始终有限,随着和黄从一家地区型企业发展至一家全球化综合型企业,李嘉诚的公司业务早已实现国际化。

一位上市房企高管向记者表示,如果一家公司是在香港注册,香港特区政府以及相关监管机构可以直接对控股公司进行干预甚至处罚,但如果控股公司是在开曼注册,就算公司选择在香港上市,香港特区政府也只能影响到在该区域的下属公司业务,控股公司不受影响。

“李嘉诚的布局早就在去香港化,加上儿子李泽钜即将接班,也需要能更有效地控制长和系这个庞然大物,从分散风险的角度来看,李嘉诚此次迁册也是无可厚非。”上述人士表示。

 

李嘉诚资本帝国长盛不衰的秘密:花90%考虑失败

每经记者 金喆 发自广州

作为亚洲首富,李嘉诚给人的印象是永远在赚钱。

香港粤海证券投资银行董事黄立冲昨日(1月11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李嘉诚在资本运作上得心应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其对各地宏观局势把握到位,通过全球范围的国际化均衡布局,规避各种地区性的经济风险;二是不感情用事,也不跟风而动,而是靠自己精准的预判对资产高抛低吸。

李嘉诚的第一桶金来自塑料制品。

1950年,李嘉诚创立长江塑胶厂,生产塑胶花。在意大利工厂“偷师”成功后,李嘉诚在香港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并以适中价位迅速抢占香港所有塑胶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旗号。就这样,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他也就此成为“塑胶花大王”。

众所周知,李嘉诚命运的真正转折点出现在1978年,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对于他当初的睿智津津乐道。当年,他利用长江实业6.93亿港元的资产,在汇丰银行帮助下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和记黄埔,奠定了其在香港企业界的教父地位。收购和记黄埔后,李嘉诚很快将其重组,逐渐在港口、电信、零售、地产、基建及能源等领域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李嘉诚在传统产业之外的嗅觉同样敏锐。2007年12月,李嘉诚仅用了5分钟便决定以1.2亿美元投资Facebook0.8%的股权,尽管当时这家公司几乎毫无营收可言。此后,他又追加了投资,但购入的股份数目不详。有人预测,这肯定将为李嘉诚带来10亿美元甚至更多的财富。

李嘉诚2007年接受《全球商业》专访时谈到,他会不停研究每个项目要面对可能发生的坏情况下的问题,所以往往花90%考虑失败。

有人指出,李嘉诚的卓越不仅在于他对于投资对象的选择,还在于对投资方式的拿捏到位。他对于挑选合适时机,填补初创企业的“死亡之谷”已经变得驾轻就熟。

在房地产版图开疆扩土以后,李嘉诚又把目光投到了其他领域。在同一年,李嘉诚及其附属公司斥资5亿元购入加拿大亏损石油公司赫斯基石油的半数股份。此后,他不断在世界各地的新领域拓展生意,希望在3G、互联网、媒体、制药等高新产业抢占制高点。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投资84亿港元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纪录,其资产也在短短三年内暴增一倍。无独有偶,李嘉诚还以29亿港元“抄底”,向陷入财政困境的置地集团买入港灯35%的权益。现在,李嘉诚的电能实业市值已超过1400亿港元。

会计网微信专注分享最接地气的理财技巧,财会干货,生活哲理等。
欢迎关注会计网公众号:wwwkuaijicom←长按可复制。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请分享给你的朋友,更多精彩内容可查看下面相关链接!

【发布最专业的会计实务、分享最靠谱的财税干货,财会人员最爱关注!微信号:duo-lian,多多在等你哦!】
多练会计二维码
相关阅读
实时资讯全掌握 微信扫一扫
多练会计版权所有 Copyright © www.91duol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852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