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新常态下,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为目标的税收调整政策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调控工具箱中的工具之一。只有将这一工具用好,才能切实“让利”于消费者,将庞大的消费力量“留在”国内。
从美国休假回北京的医药公司负责人王先生,旅游中仅皮包、化妆品和衣服鞋子就花去两万元。“有的国际名牌比国内便宜很多,购物时‘根本停不下来’。”他告诉记者。正是这样“刹不住”的海外购物欲,成就了中国人均境外购物消费曾达6727元、排名全球第一的水平。
在亟需国内消费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情形下,如何将旺盛的消费力量留在国内?降低进出口环节税收、留足降价空间、“让利”于消费者实属有效之策。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一系列税收调整政策,通过降低进口关税、完善消费税政策、增设免税店等方式,扩大内需,稳定增长。
“让利”促进消费
“进口商品不仅有关税,还有进口环节的消费税。此次调整,将这些方面都兼顾到了。”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告诉记者。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对国内消费者需求大的部分国外日用消费品,于今年6月底前开展降低进口关税试点,逐步扩大降税商品范围;同时还将结合税制改革,完善服饰、化妆品等大众消费品的消费税政策,统筹调整征税范围、税率和征收环节。
在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看来,“一揽子”的政策优惠,不仅在税收减免本身,还在于打造税收优惠落实渠道。比如,增设和恢复口岸进境免税店、完善跨境电商进口有关政策。“有助于增强消费的便利性,激发消费意愿。”白景明说。
不少消费者在出国旅游时消费水平“骤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同样的支出成本,能买到更多更好的产品。要想将更多购买力“留在”国内,并吸引外国游客来中国消费,首先要从“让利”消费者、降低消费成本上着手。
“今天出台的这一系列政策,就能够在降低进口商品、大众消费品支出成本上发挥作用。”白景明说,比如关税是价外税,也就是说买一件外国商品,除了付价款还要单独缴纳关税。因而降低关税,会直接降低消费者支出成本。
“除此之外,还应该看到政策对提升消费便利性的影响。成本下来了、便捷度上去了,在国内消费意愿也自然会增强。”杨志勇给记者举例子说,比如一件外国商品在国内购买成本是1000元,在海外某个国家是500元,税收减免优惠后,国内支出成本大约在600元到700元,综合出国来回的路费等支出,不少消费者会选择在国内买。“而且,对于一些自贸区等地方的商家来说,批量从国外代购,税收优惠也会降低其经营成本,最终也会让利给消费者。而且对消费者来说,如果成本差不了太多,从国内发货,比从海外发货更便捷,很有吸引力。”
消费给力增长
“近几年,我国消费率在不断上升,但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比较低。”白景明说。消费率,指的是消费额占GDP的比重,反映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情况。
4月16日,商务部研究院发布《2015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指出,今年我国消费率将实现10年来首次突破50%,但这与世界平均消费率80%左右的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专家表示,此次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将有助于提升消费率,增加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
“提高消费率的切入点,在于通过拉动大众消费品消费。这次政策调整就非常有针对性,比如要进一步完善服饰、化妆品等消费税政策。”白景明说,提高消费率对稳增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有助于围绕消费升级,促进企业“以销定产”,通过消费端的需求反向拉动供应,加快推进中国产品品牌的打造。其二,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进出口环境,增加群众购买意愿较强的消费品进口,促进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出口,在稳增长、惠民生、促就业等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 崔文苑)